第321章 宫廷木匠(4 / 14)
而且强度不减,这以后也许再过多少年都不会出问题。到底还能用多少年,这个我没试过,以我的年龄恐怕也试不出来。
说实话,飞鸟时代(公元507 ~710 年)的古木材真了不起,稍微削下一点儿,就能感受到浓重的香味,好像那种香木的味道。
西冈师傅曾经告诉我,他在为法隆寺的五重塔做解体整修的时候。当去掉了塔顶端的瓦以后,过了一个星期,原本是朝下的木头一下子都翻了上来。而我在给东大寺的大佛殿更换房顶的时候也发现了同样的情况,尤其是末端的木头。这也就是说丝柏生命力之强早在飞鸟时代人们就已经认识到了。
秘诀其二就是“所用木头的方位要跟它生长的方位相同”。我们通常讲究要立着用木料,就是保持它生长时的状态。飞鸟时代,为取一根柱子,要从山里将粗大的树劈成四瓣再搬运下山,因为搬运原木的话太重了,所以,就把它分成四瓣,然后再一根根地分别做成柱子。这一点只要看看飞鸟时代的建筑就知道了,凡是那时建的殿堂,里面的柱子都是没有芯的,没有芯就说明每一根柱子都是树的四分之一。
如果有芯,那说明柱子是用一根整树做的。没有芯的柱子才能保存得长久而不腐。
“跟树成长的方位同方向用”,意思是在将树劈成四瓣的时候,各部位分别是什么方位,用的时候还让它们在什么方位。比如:四瓣中位于南方的部位,在盖殿堂的时候还让它用于南方。一般的寺庙多是朝南的,而用于朝南一方的木料上又有很多的“节眼”,是因为树朝南的那一面很容易长出节眼来。只要观察一下飞鸟、白凤(645 一710 年)、奈良时代的建筑就会发现,后侧和北侧用的都是些外表平整且好看的木料,而偏偏南侧用的木料都是些有节眼的木料。比如:东大寺有一个叫“转害门”的建筑,那上面就满是节眼。一定有人会想为什么在这样显眼的地方用节眼多的木料呢?过去的人是非常诺守“规定”的。生在南侧的树就一定用在建筑物的南恻。
秘诀其三是说“塔木结构不靠尺寸而靠木头的习性”。就拿法隆寺的五重塔来说吧,正中央的柱子一直往地下延伸二米左右,佛祖释迦牟尼的舍利就安放在这根中央柱子的下边,因为如果仅仅是一根柱子立在那里的话是毫无威严的,所以要在柱子的周围加些装饰和点缀,也正因为如此才有了五重塔的诞生。那么,在柱子上是不能打针的,只有在塔的四周围的柱子上加力,但是,这样一来木头会缩紧,木头的习性也会出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