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五十三章 寸地尺天皆入贡(八)(7 / 8)
发到我这里来了。
我也由此得知了,这个时代那烂陀寺的一些情形,那烂陀寺宛如一座方城,四周围有长廊。寺高三层,高三到四丈,用砖建造,每层高一丈多。横梁用木板搭造,用砖平铺为房顶。每一寺的四边各有9间僧房,房呈四方形,宽约一丈多。僧房前方安有高门,开有窗洞,但不得安帘幕,以便互相瞻望,不容片刻隐私。僧房后壁乃是寺的外围墙,有窗通外。围墙高三四丈,上面排列人身大小的塑像,雕刻精细,美轮美奂。
寺的屋顶、房檐、和院落地面,都用特制的材料覆盖,这种覆盖料是用核桃大小的碎砖和以黏土制成,覆盖辗平后,再用浸泡多日的石灰杂以麻筋麻滓烂皮涂上,盖上青草三五天,在完全干透之前,用滑石磨光,然后先涂上一道赤土汁,最后再涂上油漆,光亮犹如明镜一般。经过如此处理的寺院地面,坚实耐用,经人践踏二三十年而坚固如初。
因此发展至今的那烂陀寺与其说是寺院,不如说已是一座僧侣、信徒及其家眷族人、附庸人口、奴婢聚居的宗教城市,这座城市在加上附近肥沃土地上众多的村落和集镇,又构成一个比同中小诸侯的僧团领地势力。
但是相比他们满口承诺的巨额献金,海量的劳军军资和物产,金帛子女,以及自上而下赠与的诸如大威德天王、降三世明王之类不等,现世地上护法的头衔外。
我最感兴趣的是,那烂陀寺不仅仅是作为佛教圣地和宗门组织,还有作为整个印度地区现存下来最高学府之一的古老历史。
要知道那烂陀寺最盛时每天都有一百多个讲坛,学习课程除了大小乘诸部佛典外,还有天文学、数学、医药等世俗学说。佛教东传的那些藩僧,就是凭借这些佛教外延的杂学,才得以推广自己的影响,进而获得君王们的重视,进而借助世俗权势开始在华夏扎根。
从某种程度上说,那烂陀寺才是长期分裂割据战乱不止的古印度地区,文化和科学知识成就,文明成果传承保持的最完好的地区之一。再这个时代至少还有三十多个常开或者不常开的讲坛,主要是面向那些世俗贵族、富有阶层,这也是那烂陀寺维持自今的一个重要资本之一。
这些知识成果作为佛教东传的副产品,也曾经让中国收益良多的,因为我格外感兴趣,至少在他还没有被绿教信徒给彻底破坏和毁灭之前。
要知道,在数百年后的十二世纪,信仰绿教,疯狂禁绝偶像的突厥入侵者——巴克赫提亚尔。卡尔积带兵侵占那烂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