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相关 (4)(4 / 20)
轰炸机上体现得并不明显。轰炸机不需要太高的速度,不需要很好的敏捷性,因此,重一点并不是问题。
“翠鸟”的研制工作是放在“食雀鹰”之后的。19年年底,“翠鸟”的样机制造工作才开始,并且在20年年初就拿出了第一批样机,开始进行试飞工作。因为有了“食雀鹰”的经验,“翠鸟”的试飞比较顺利,在20年十月就完全结束,随即海航下达了订单,订购了第一批提供给三艘航母使用的108架“翠鸟”。
从总体性能上讲,“翠鸟”并不落后,而且比当时日美海军装备或者是正在研制的俯冲轰炸机各有千秋。其中最值得称赞的就是其极为优秀的俯冲性能(这也是“食雀鹰”的特点,后来“食雀鹰”在其他国家几乎就成为了轻型俯冲轰炸机)。而这也是俯冲轰炸机最为重要的性能。
可以说,“翠鸟”是一种很成功的俯冲轰炸机,而究其原因,还是由“风12”发动机带来的。另外,沈飞在设计时的许多指标实际上已经超过了海军的要求,这在后来的残酷战争中发挥了极其巨大的作用。
当时,世界上在研制的俯冲轰炸机都只需要携带250公斤级(450磅级)炸弹,而没有特别要求携带500公斤级的炸弹(美国的SBD都是在后期设计时加上这一要求的,而且正是针对“翠鸟”)。“翠鸟”是在开始设计的时候就明确要求挂载500公斤级的航空穿甲弹作战。因此,“翠鸟”的打击能力在战争初期的各种俯冲轰炸机中是无与伦比的,比日本海军的“99舰爆”优秀得多。
“翠鸟”也有自身的缺陷,那就是笨重。不过,这在轰炸机上也许不是缺陷。笨重的机身带来了两个好处。一是提高了俯冲性能(日本的“零战”俯冲性能就很差),二是坚固。特别是后者,在实战中往往能够让飞行员安全返航。在战争初期的残酷战斗中,很多飞行员都喜欢这种轰炸机,原因就是其坚固。在“琉球岛海战”中,有架“翠鸟”在挨了二十多发子弹与炮弹之后还能够代伤返航,这就足够说明问题了。
另外,“翠鸟”的自卫火力也很强大,不过,装在机翼里的自卫机枪更多的时候被用来扫射战舰上的防空炮位,而不是去对付敌人的战斗机。
“翠鸟”还有一个特点,即采用的是双人机组,而不是日本海军轰炸机所采用的3人机组。当然,这有效的降低了飞行员的数量。
性能数据:机长9.2米,翼展10.8米,高3.7米。最大起飞重量5000公斤,500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