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死神的怂恿(3 / 5)
着启动“黄日计划”,而且当时已经不是薛希岳当政了,这更与邓家先推动使用原子弹,来获得首相批准“黄日计划”搭不上边。最后,邓家先担任“黄日计划”的总负责人,不是他本人的意愿,而是他作为帝国科学家对帝国的责任,在“黄日计划”成功之后,也就是在帝国试爆了第一枚氢弹后,邓家先就辞去了所有的职务,而且拒绝接受帝国皇帝颁发给他的皇室勋章,这就足以说明邓家先本人是不支持扩大核武器的影响范围,更不支持使用核武器。
实际上,当时在影响首相决策的因素中,科学家的作用是相当渺小的。必须要明确一点,那就是薛希岳是一名政治家,而不是一名科学家,而且原子弹并不是帝国的高级玩具,发展原子弹的初衷就是要使用原子弹。因此,从政治角度考虑问题,这才是薛希岳最终决策的基础。也就是说,当时的政府官员,以及军队将领对首相的影响更大。
政府首先提交的是财政部与工业部的一份联合报告,提交给首相的是一份到战争结束时,帝国还需要支出的战争经费的数额,以及对帝国工业转型造成的影响。这份报告的分量是相当重的,当时帝国已经在着手进行经济转型,如果战争的拖累太大的话,那么必然会影响到战后帝国的经济发展。
其次是帝国外交部的一份评估报告。这份报告全面评估了在战争中使用原子弹会对国际局势,同盟国组织的内部关系,以及对潜在敌对国家的影响。虽然外交部没有在报告中指明使用原子弹给帝国外交带来的巨大好处,但是有一点是很明确的,当时还没有别的任何一个国家拥有原子弹,如果帝国能够证明拥有在战争中使用原子弹的能力,并且可以用原子弹摧毁任何一个国家的话,那么这对帝国战后的外交政策,以及对帝国在战后的世界利益是有着巨大的好处的。
分量最重的肯定是帝国几大情报部门联名提交的一份对德国与波斯研制原子弹的评估报告,以及对美国的“曼哈顿计划”的评估报告。后来已经证明,当时情报部门提交的评估报告中有很大的水分,比如德国就没有能够在30年研制出原子弹,而是比这个时间晚了足足三年。而且在占领了美国之后,也证明美国的“曼哈顿计划”实际上已经彻底瘫痪掉了,就算战争再拖一年,美国也没有能力制造出原子弹,就更不可能在29年年底制造出原子弹。换句话说,当时情报部门是有意夸大了敌人,以及潜在敌人的威胁。毫无疑问,情报部门是全力支持使用原子弹的。
原本很多人认为会坚定支持使用原子弹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