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折戢(3 / 5)
经费,这也是个问题。也许德国并不缺乏人力资源,毕竟德国的核物理学家是世界上最多的,在核理论研究方面,德国也是最先进的,可是德国有足够的资金吗?这是另外一个重大的问题。
唐帝国为“盘古计划”先后投入了500多亿,虽然这其中很大一笔经费都用于了相关的开发工作,比如“快中子反应堆”就是“盘古计划”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投资力量绝对不小,只是在原子弹投入实战使用之前还没有建成。钚的后处理工厂也是一笔巨大的投入,还有在很多相关方面的研究,甚至是在后来的“黄石计划”中的一部分研究项目也囊括在了“盘古计划”之中,从而使帝国在“黄石计划”中的投入只有几十亿,远比预料的少得多。
同样的,美国在“曼哈顿工程”上的投入也可以用天文数字来形容,根据战后解禁的一部分“曼哈顿工程”的资料与文件来看,美国先后在“曼哈顿计划”中投入的资金超过了200亿美元。虽然这个投入远少于“盘古计划”,但是“曼哈顿工程”的主要目的就是制造原子弹,在很多相关方面的投入要少得多,因此实际上用于研制原子弹的投入并不少。
那么,德国如果要造出原子弹的话,其投入肯定不会比“曼哈顿工程”少多少,问题是,当时德国有这么多的经费吗?
“盘古计划”的总投入相当于帝国海军在27年时的全年军费预算,相当于帝国29年全国国民生产总值的10%,而德国在战前的国民生产总值大概只有帝国的6成左右,在战争期间,德国本土遭到了严重的打击,工业受到了严重的损失,而唐帝国本土就没有遭到过打击,显然,在战争期间,德国的生产能力肯定更低。在整个战争期间,德国一直是在为扞卫本土而战,而帝国的战场却在本土之外,相对而言,德国拼了命才坚持到了最后,而唐帝国不但坚持了下来,而且基本上维持了国内的稳定。
特别是在22年到25年之间,德国几乎是完全依靠唐帝国与波斯帝国的战略援助才坚持下来的,在此情况下,德国哪来的经费搞原子弹呢?就算战时的应急计划可以有效的降低研制成本,可问题是,经费仍然是最关键的因素,如果德国连足够的经费都没有,那还搞什么原子弹呢?
实际上,到了战后,德国也很难拿出足够的经费研制核武器。在“施鼐兴计划”中,德国是获益最少的国家,主要是德国一直奉行大欧洲政策,而这与唐帝国的根本国家利益是相抵触的,除了在战后前两年里,唐帝国减免了部分德国拖欠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