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相关 (2)(16 / 22)
到了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时期,在长期的实践中,人们对于陶土的粘性和可塑性,对于火的利用和控制,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提高。在制造陶器的过程中,已经懂得了采用精细淘洗过的陶土作胎。制胎不仅有手制、模制,有的还用轮制。器皿的外部不仅研光,有的还绘有红色和黑色等图饰,考古家叫它做“彩陶”。有一种质地坚致、胎薄、纯黑、近乎半透明的陶器最引人注意,叫它做“蛋壳陶”。这些陶器之所以质地坚致,是和当时陶窑结构的进步分不开的。河南庙底沟发现的龙山文化时期的陶窑,已经出现了火口、火道、火膛、火室等结构。这种窑通风和热量扩散比较好,烧成温度比较高,火侯控制也比较容易,因此当时陶器不仅质地致密,而且品种增多,既有一般的红陶、灰陶,又有制作比较精的白陶和黑陶。
瓷器虽然和陶器有本质上的区别,但是它们的烧制过程是极其相似的。可以认为,制瓷工艺是导源于制陶工艺的。从新石器材代晚期到商代,出现了用瓷上做原料、经一千摄氏度以上高温烧成的刻纹白陶和压印几何纹饰的硬陶,这就是原始瓷器出现的基础。
自1953年以来,我国先后在河南郑州二里岗、安徽屯溪、江苏丹徒、陕西西安和扶风等地,发现了许多商周时期的釉陶或青釉器皿,品种很多,有尊、碗、瓶、罐、豆等,它们具有光泽,质地坚硬,扣之作金石声。由于这些敷釉器皿的外观或成分等方面兼具有陶和瓷的某些特点,所以人们叫它做“釉陶”、“原始青瓷”或“原始瓷器”。
所谓“瓷器”,它的坯料是由高岭土(也叫瓷土)、正长石和石英混合而成的,脂的表面施有玻璃质釉,在一千二百摄氏度左右的高温下焙烧而成的,成品的吸水率很低,烧结后的器皿质地坚硬。为了鉴别和深入研究以上这些带釉出土品的质地情况,有关单位对安阳殷墟出土窑器作了化学分析。从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原始瓷器的坯料是由高岭土一类的原料制成的。还可以看出,原始瓷器和陶器不同,它的胎中所含的酸性氧化物二氧化硅相对地增加了,而碱性氧化物氧化钙、氧化镁、氧化钠等却相对地减少了,这种人为的增加和减少,导致了原始瓷器烧成温度的提高,就是胎体熔化温度升高了,达到了一千摄氏度左右。在这样高温下烧结的原始瓷器,由于表面施有一层薄薄的青色玻璃质釉,所以它的吸水率降低了。据分析,安阳小屯出土的原始瓷器,吸水率的平均数大约只是千分之四。由此看来,商周时期原始瓷器的出现,恰好标志着我国陶瓷生产已经进入了一个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