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相关 (2)(6 / 14)
成为家喻户晓的英雄。公元974年李光睿授继迁为管内都知蕃落使。李继捧入朝献地,宋政府派遣使者前往夏州发遣李氏族人赴京之时,李继迁与其弟李继冲均持反对态度。继迁与其谋士张浦及其族人商量对策。继迁道:“吾祖宗食兹土逾三百年,父兄子弟列居州郡,雄视一方。今诏宗族尽入京师,死生束缚之,李氏将不血食矣,奈何?”
继冲认为:“虎不可离于山,鱼不可脱于渊。请乘夏州不备,杀诏使,据绥、银,可以得志”。
张浦的意见与此相反。他说:“不然。夏州难起家庭,蕃部观望,克文兼知州事;尹宪以重兵屯境上,卒闻事起,朝发夕至;银州羌素不习战,何以御之?吾闻小屈则大伸,不若走避漠北,安立室家,联络豪右,卷甲重来,未为晚也”。
经过辩论,继迁采纳了张浦的计谋。恰在这时,太宗派遣使者已至银州,于是继迁诈言乳母死,需葬于郊外,将所有兵器藏于丧车之中,与其家族亲信数十人,逃至“善水草,便畜牧”的地斤泽。并以此为根据地,统一党项羌诸部,联辽抗宋,从而开始了他的漫长的旨在恢复祖宗基业的斗争。
如何统一党项羌诸部,使其形成拳头共同抗宋呢?当时摆在李继迁面前的既有有利条件,也有不利因素。其有利条件是“西人以李氏素著恩德”。可以说李继迁所在的拓跋部在群羌中实力最强,威望最高,并且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同时,拓跋部所建立的夏州地方政权,一直得到中原王朝的承认,以及宋太宗错误地接受继捧献地,为李继迁找到反宋的藉口,等等。其不利条件是党项羌诸部“虽各有鞍甲,而无魁首统摄”,“族帐分散,不相君长。”也就是说,党项羌内部还处于一种无统一领导的分散状态。同时,这些分散的党项羌部,鉴于宋朝的强大和继迁力量的弱小,在反宋与拥宋的问题上,往往徘徊观望,犹豫不决,首鼠两端。因此,要将他们统一到李继迁的旗帜之下,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李继迁在此历史背景下,为了尽快地统一党项羌诸部,果断地采取了如下对策和措施。
1。宣传祖宗功德,争取酋豪支持。李继迁在地斤泽树起反宋旗帜后,利用“戎人不忘李氏”,“(李氏)世泽长存,人心思旧”,以及羌人“宗贵种”的心理状态,“出其祖彝兴像,以示戎人,戎人皆拜泣”,并对豪酋道:“李氏世有西土,今一旦绝之,尔等不忘李氏,能从我兴复乎!”众曰:“诺”。这种利用祖辈威望,宣传恢复祖业,以笼络人心的做法果然奏效,史称“族帐稍稍归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