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医学(3 / 4)
留学生们则全部来自海德堡、柏林等地,基本上也是亨特拉尔体系的拥护者。
柏林大学毕业的约翰亨特拉尔先生,就是这么牛
本来对德国医学的影响力就不小,一战后随着亨特拉尔财团取消德国赔款,并且对德国大举投资,也让德国医学界的最后一丝反对声也消失了。虽然教育体系上依然有着巨大的差别,毕竟德国人几十年的积累不是那么容易推翻的,但是别忘了亨特拉尔体系和原本的美国体系也不相同,本来就是约翰从后世拿来
美国的教育体系,本来就在二战后融合了不少德国人的东西。
所以哪怕依然有着巨大的差别,但是并不妨碍德国人接受约翰的一些理念。所以在中国这片大地上,本来就占据绝对优势的亨特拉尔体系,就彻底完成了统一历史上和英美系对立的德日系,再也没有出现过了
好吧,又扯远了。
大批经受过亨特拉尔医学教育,或者干脆就是从亨特拉尔医学院毕业,并受过亨特拉尔综合医院住院医师培训的精英,从美国回到中国后,迅速成为了中国医学界或医学教育界的中坚力量一如未来中国的顶尖专家们,几乎全都是名校毕业,然后有着在欧美日等地进修学习的精力
在这些人的努力和推动下,中国的医学水平也是一日千里
现代医学发展到1920年的时候,其实也不过是刚刚起步而已,无论教育体系、医疗体系还是研究体系,都在慢慢的摸索当中。只不过医学的发展需要的是各方面的支持,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全方位的落后,导致了医学上的发展停滞,至于中西医之争等话题,无非就是一个无奈的借而已。
所以这个世界的中国医学,自然不是另一个世界可以相提并论的。
有大量受过现代教育的精英存在,有强有力的政府和稳定的政治环境,再加上这些年约翰不遗余力的投入,中国的现代医学教育和医疗体系虽然规模还不算很大,但是却已经跟上了美国的脚步尤其是亨特拉尔体系当中的十几所医学院和数量更多的医院,基本上就是紧跟美国的步伐,每年留学归来的精英以及前往美国进修的医师们,保证他们不会落后或者落后太多。
甚至在某些领域,中国人已经走在了前面
比如说对某些传染病的研究,比如在眼科和腹部外科领域的研究,比如说对于营养不良、维生素的研究等等,1940年中国在四大医学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数量多达三十六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