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七章 决战上党(十二)(2 / 4)
队燕军汇集到赵在礼麾下。向着襄垣进发。
第二天,赵在礼所部返回襄垣城西十里时,潞州战场临时总指挥周坎的军令送达赵在礼手中,军令要求赵在礼立刻率军北上。参与对李嗣源大营的围攻。
周坎昨天接到骑军大胜的捷报后,经过短暂的庆贺便立刻将注意力集中到眼前的战事中来。失去了骑兵的李嗣源“韩军”在周坎看来实际上已经呈现败象,这不是以简单的“骑兵决定论”来做出判断的。骑兵对作战的意义非常重要。这一点毋庸置疑,但却不能简单的绝对化,并不等于骑兵战败就意味着战事最终失败。关键还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让周坎做出如此判断的原因在于,骑兵在老河东军中的重要性远超天下藩镇。河东军立镇之基就是当年李克用一手带出来的黑鸦军,而黑鸦军则以骑兵战力为主。当年的河东军多次以寡敌众,击退远超自己的宣武军,最重要的依仗就是骑兵。可以说,越是接近北地,骑兵的重要性就越突出。
因此,“韩军”中的骑兵被成建制歼灭,除了让李嗣源失去最精锐的战力之外,对于整个韩军的士气打击尤为严重,所以周坎绝对不会放过这个反攻的良机。
赵在礼命毛璋押解李从珂等降将送往襄垣,自己亲自带队赶赴韩军扎营的石峪。
襄垣北高南低,西北部丘陵山峦,东南部平原耕地,石峪正好位于丘陵与平原的交界处,背靠高地,俯视襄垣。李嗣源本来就是潞州的大军头,对这一地形相当熟悉,立营之所便卡在这里,占据了石峪周边的几座高地,并且保护住了背后通往武乡的道路。
赵在礼赶到石峪的时候,稍微看了看地势,就觉得十分棘手。因为地形原因,燕军只能从东侧和南侧两个方向进攻,都是向上的仰攻之势,而韩军占据几座高地的营垒都卡在关键位置,不说“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至少想要单纯以人力强攻的话,不付出巨大牺牲是不可能的。
反观燕军,立营之处所能选择的高地很少,仅有的几处还背靠南沟河。事实上赵在礼大略转了一圈之后已经明白,燕军目前还确实是只能背河立营,否则面对韩军的冲击会很吃亏。如果不立营的话,每天光从襄垣出发,就要平白走十多里地,对于体力消耗会非常严重。
骑兵大队在联络军官的指点下,入驻郗家烟村,这里距石峪三里远,地势已经逐渐开阔,可以很好地控制住北上和南下的通途,有利于骑兵发挥优势。
赵在礼也不休息,立刻赶往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