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8 / 9)
他皱着眉算了算时间,“那时候我们也在打仗,不比他们好多少……”
“可是何凤山发放的不是单纯前往上海的签证,是他们活下去的通行证。”
“当时纳粹对集中营的犹太人提出要求,只要他们能够离开奥地利,就放他们活着离开。如果无法离开,就会将他们赶尽杀绝。”
钟应看到那段记载,只觉得心中沉重,“除了我们,没有人愿意为犹太人发放签证。”
绞刑架就在头顶,犹太人疯狂的寻求外国驻奥地利领事馆,祈求获得离开奥地利的签证。
然而,多达三十二个国际大国,无情拒绝了犹太难民的申请,冷眼旁观这一场惨绝人寰的种族屠杀。
只有身在维也纳的何凤山及同事,成为了犹太人活着离开奥地利的最后希望。
那份希望,是中国人耳濡目染的悲悯与仁爱,给犹太人点亮的灯。
更是钟应重读历史,感受到同处危难境地的穷苦之民,愿意携手共渡难关、互相扶持的良善。
“何先生冒险发出签证,是因为中国也在列强脚下饱受欺凌和羞辱,令他产生了对犹太人的同情;更是因为他信任千疮百孔的祖国,依然能给予逃难者一片遮风挡雨的屋瓦。”
钟应的眼睛熬了一夜,谈起陌生国度的悲惨往事,仍旧锃亮澄澈。
“锦上添花小人多,雪中送炭君子少。我们便要在这世上做雪中送炭的君子之国,做求同存异的礼仪之邦。”
厉劲秋沉默看他,每一次见到钟应,都能感受到截然不同的色彩。
他是沉稳的追逐者,又是热血的矗立者。
有了钟应的解释,再去回味琵琶弹奏的曲谱,弹奏的就不是什么普通的希望,而是汇聚了星星烛火的世界理想。
“我有想法了。”
厉劲秋看了看琵琶,认真说道,“我帮你写出最好的曲子!”
“那不行。”钟应摇头拒绝,“你是维也纳之春邀请的作曲家,不能给我开后门。凡事讲究前来后到,他们先请你的。”
“我保证绝对不一样。”厉劲秋固执的强调,“我是专业的。”
钟应完全不相信厉劲秋的保证。
这位先生满脸写着“我一定会帮你赢过维也纳之春”,根本完全没把自己当成维也纳之春的特邀作曲家。
钟应坐在琴凳上,转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