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23w营养液加更)(10 / 12)
之前,民变只发生在最贫苦的山西和陕西。
三征噶尔丹所耗甚巨,为了维持巨额兵费,朝廷加重了对地方摊牌。再加上出征时的劳役,大清各地都有此起彼伏的民变。
之后康熙便“无为而治”,压抑住自己所有的野心,只战战兢兢让这个庞大的帝国休养生息,从进取派变成了保守派。
所以说三征噶尔丹,完全耗尽了康熙的野心和心血,让他早期许多比较激进的改革都停滞了。
比如年轻时候的康熙,曾经派传教士去西方招揽人才,并编纂西学书籍,甚至有建立科学院的想法。
但后来他打消了这个主意,并且对引进西学也持以消极态度。
因为新的学问的引入,一定会引起朝堂动荡。他认为这个国家经历了多次兵灾,至少在他这一世只能学习文景,将大清的辉煌托付给大清的“武帝”。
乾隆:没错,大清的汉武帝正是在下!
胤礽跑偏的思想回笼,道:“浙江没遭灾没遇祸,前阵子阿玛还减免了税收,怎么民变了?这些民,是真正的民吗?”
骂了许久词都没重复的康熙的声音戛然而止。
他深呼吸了几下,接过胤礽递来的茶水一口饮下:“保成,为何这么说?”
胤礽道:“老百姓很坚韧。刚经历过三藩和台湾的兵灾,现在正是休养生息的时候,只要不被逼急了,就不会反。”
胤礽斟酌了一下语言,继续分析:“儿子知道即使汗阿玛减免了赋税,但地方官肯定也层层加派,收取额外的税费供自己享用和贿赂上官。浙江若能休养生息,定能很快富裕,所以他们搜刮起来也不会留手,知道不会激起民变。”
康熙眼皮子跳了跳,狠狠一拍桌子:“真是无官不贪吗!”
胤礽帮康熙揉了揉手,道:“贪得过了就该抓就抓,该杀就杀。他们自己也知道一身财富都是用脑袋提前兑付。儿子的意思是,江南那群官员都是老官油子,灾年激起民变就罢了,他们有借口脱罪。在风调雨顺的时候激起民变,这不是和自己的脑袋过不去?”
“在不该激起民变的时候,在不该激起民变的地方,这民变就有些意思了。”胤礽道,“咱们取消了剃头令,追封了朱家王,连在逃的朱三太子都封了王,同意他回国享富贵。这次民变也应该不是反清复明。”
康熙顺着胤礽的思路陷入沉思:“这次民变的原因是百姓阻止开海,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