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各方反应(3 / 5)
这美好的景象诱惑,忍不住幻想起来:
“若能说服陛下大力教化匈奴……”
很不幸的是,天音并没有给这位大儒面子,而是飞快的击碎了他的幻想。
【生产方式决定了生活习俗,这使得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始终无法融合。】
刚说完教化的大儒,顿时僵在原地。
我刚说教化匈奴,天音便说不行,这打脸来的,是不是太快了些?
他有些尴尬,伸手捋捋胡须掩盖,想说点什么,却一不小心,揪下来好几根胡子,疼得呲牙咧嘴。
天音还没有放过他,甚至还贴心的解释起来原因。
【比如说,婚俗。
农耕文明为嫁娶婚,而游牧文明多为收继婚。其底层逻辑,是因为农耕使得家庭固定在一处,可以通过结婚,将两个家庭绑定,共同对抗风险。
但游牧文明,为了放牧需要不断的更换草场,女儿出嫁之后,数年、几十年都难得再见一面。两家无法通过儿女结为同盟,女方家庭得不到后续收益不说,前期的养育投资也要打水漂。
为了不亏本,女方家庭会要求男方要支付大量的彩礼、或者在女方家里做工几年,才可以把妻子领回家。
而对于男方家庭来说,他们支付了大量的财物与劳动力,如果因为男方的死亡,就要放女方归家,那他们之前支付的成本,也无法收回。
所以,男性为了保护自己家族的利益,兄终弟及,父死子继的习俗,也就顺理成章的发展起来。】
随着天音,天幕上的画面,也在不断的变化。
农耕家庭在傍晚举办婚礼,为亡人哭灵,于田间劳作。
游牧家庭在草原上放牧,迁移,无数牛羊随着牧民离开,一位母亲流着泪,目送女儿远去。
大儒看着天幕,听着天音,瞬间说不出来话了。
啊这——
解释的太贴心了!
贴心的大儒恨不得时光倒流,收回来自己刚刚说的那句教化!
教化匈奴,是中原向匈奴输出他们的尊卑伦理,可天幕的意思,草原游牧并非是因其落后才看起来蛮夷,而是因为这是最符合游牧生活方式的选择!
每一项成功的习俗,其本质都是利益的划分。
若是能再重新划分利益也就罢了,可这连基础都没有,怎么教化?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