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6 / 9)
“先皇等人励精图治,到昌盛四十二年时,已经恢复七亿田地。”
准确说,是刚接手的时候,能被监管到的土地只剩下两亿多。
剩下的多因为饥荒战乱又或者私人掠夺,所以剩下那么点,开国皇帝以及接下来的皇帝好好经营。
中间也有起伏,到先皇手中,终于达到本朝顶峰,也就是七亿亩田地。
先皇收拾了不少烂摊子,能做到这样已经非常不错。
可跟前朝鼎盛时期的十四亿亩,还是很有差距。
叶锡元提到此事,就是为引下面的话:“现在各处隐田清查,总共计算,刚刚接近八亿。”
“若想赶上前朝顶峰,必然还要吾等竭尽全力。”
说起来,如今的接近八亿,已经是本朝巅峰。
徐九祥却并未为此沾沾自喜。
如此成绩不是他得来的,他不过子承父志,是他父皇辛苦打拼。
所以徐九祥眉头紧皱:“那剩下那四成若清查完,你们觉得,天下耕地能有多少。”
这有些像一个数学题。
但又不是数学题那样简单。
首先天下没查之前,七亿多土地,查了六成之后,接近八亿。
其中差距在七千万亩田地。
那是不是查了剩下四成,就能再多五千万六千万左右?
然而并不是。
那六成田地之前说过,多是官田跟普通百姓的田地,他们中间的误差不是大头。
剩下的四成才是。
林启拱手,回到皇上的问题:“至少十亿。”
也就是说,林启认为,那四成田地的主人们,实际还藏匿约莫两亿的田地。
看似手里有两亿多亩地。
实际要翻倍来看。
这并非信口雌黄。
而是林启他们这几个月以来的清查,以及前期大量的调查跟资料得出。
这里面的损失又会有多少。
以二十亩为例,一亩田地收获二百斤为数,按理说一年交八百斤粮食。
那两亿亩就是八十亿斤粮食。
当然也可以说,那这些田地不交赋税,对佃户们不是很好吗。
纪炀为何要清查。
因为大户们不交,不代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